文/本刊记者 侯耀晨 本刊特约记者 李和炳
“如果不是精心的保护、执着的传承意志在引导我们的项目规划与运作,对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所谓开发就会是一场浩劫。我们将不仅无法吸引中外游客,而且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2012年10月25日,在谈到如今已经损毁严重的海宁路仲小镇相关的保护性开发项目时,谢金松说。
谢金松是浙江谢氏控股集团(以下简称“谢氏控股”)董事长,也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他为什么对路仲小镇情有独衷呢?
原来,海宁城西的路仲古镇,正是中国明清以来浙江四大家族之首——海宁陈氏等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
浙江四大家族,曾在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四大家族中另外三家是海宁的查氏、奉化的蒋氏、绍兴的俞氏,这三大家族中如今为人们所熟悉的人物有金庸、蒋介石和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在这四大家族中,海宁陈氏的家族历史最为悠久、发迹时间最早、从政人数最多而且地位显赫。自明代中叶起,海宁陈氏后人即有人始举科甲。在清代,更成为当时的“海内第一望族”,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这其中,明代的陈与郊、陈祖苞和清代的陈之遴(清顺治朝宏文院大学士)、陈诜、陈元龙(清雍正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奕禧、陈邦彦、陈世倌(清乾隆朝文渊阁大学士)等均为其族人。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上名门望族在海宁根深叶茂、名人辈出,因而这里商贸发达、声名远播。如果我们只从明代中叶——大约1500年算起,那么海宁路仲古镇一带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的次中心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但是,如此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江南水乡风情小镇,多年以来却已经不复往日繁华,不仅原有的庭院建筑损毁严重,而且其中独具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的家居生活用品等历史文物多有散失。
这就是为什么谢金松一谈起路仲古镇,就情不自禁的原因。
路仲古镇
将成巨型博物馆建筑群
面对这样一个命运堪忧的著名古镇,如何让它恢复旧日风采,以独特的个性与魅力重新聚焦世界的目光呢?
这其中会有两个出发点、运营形态完全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像其他的江南小镇一样以旅游开发为导向,将大量的旅游项目引入其中,希望吸引中外游客的光顾,从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另一个思路是整旧如旧,将整个小镇就地保护起来,恢复并整合其历史个性、传统的生活风尚,让路仲古镇重回新生,让当地各阶层民众都能参与其中,从而在带动大量社会就业的情况下,使旅游业务增长成为其中的运营亮点之一。
谢金松选择了后者。
作为从海宁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谢金松在其他产业创业成功之后,眼看着故乡周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已快要被损毁殆尽,心中的滋味不可名状。
“总有一天,等我们赚够了钱的时候,我们会切身体会到精神和文化财富才能帮助我们建立真正、长远的竞争力!”谢金松说,“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当我们有一天想传承点什么时,却什么都没有了!”
就是这样,在一种急迫的使命意识激励下,谢金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宁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发展,积累了一系列经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规划和运营经验。
近年来,谢金松尤为关注路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他邀请了专家和业内人士,就路仲古镇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千年路仲里 东方卢浮宫》的保护开发规划方案。
该规划的要点是从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出发,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大力恢复路仲古镇历史风情的基础上,着重引进30多家各具特色的大中型博物馆、艺术馆,从而形成一个博物馆建筑群,让世界文化的眼光聚焦在古镇路仲,打造东方的“卢浮宫”。
作为一个突显整体保护原则的大型博物馆建筑群,即将开始更深入展开详细项目规划与实施的路仲古镇,其中的任何一个博物馆项目,其运营核心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陈列历史文化展品供游人参观,而是以富有中国江南水乡特色和东方传统文化个性的相关文化产品为核心,形成并打造多元化的创意文化产业链,整体支持路仲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当地有历史悠久的“斜桥黄酒”,未来的游客来到路仲古镇将不仅能观看到斜桥黄酒的演变历史和生产工艺流程,还可以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时间,亲自体验酿酒过程,感受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经典饮料制作工艺给人带来的愉悦和诗意。
再比如,路仲古镇的皮影戏,曾经在该镇历史上盛极一时,成为上自达官巨富、下到贩夫走卒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项目。而在新的路仲古镇开发方案中,将把皮影戏艺人的传承者们组织起来,建立皮影戏老电影博物馆,除了让观众欣赏皮影戏老电影外,还增设皮影制作、老电影播放及微电影拍摄。让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古典与现代元素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
在路仲古镇各种博物馆项目的整体经营运作方面,项目开发方将在当地政府传统文化遗存保护政策的引导下,以项目为核心,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相关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运营方面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力量一起加入到对路仲古镇的保护与建设中来。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路仲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将计划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古镇相关建设工程,包括道路修筑、河道疏通、古建筑修复、人员安置及管网铺设等项目。再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引进博物馆、手工作坊及古镇配套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项目。力争每年创造产值10-15亿元,实现税润1-2亿元,成为海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谢氏控股
成为路仲古镇开发主体
关于路仲古镇的开发,海宁市政府非常重视,也是今年海宁市委、市政协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了解,路仲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战略,曾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企业前来洽谈合作。最后经过再三评估,海宁市政府还是选择浙江谢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因为谢氏控股特别是海宁谢氏艺术收藏馆这几年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谢金松本人多年来对海宁历史文化遗存的执着感情打动了决策层。
谢氏控股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以人为本、文化兴企”的经营理念,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突出企业的文化特色。在人才管理上,坚持“以德为先、务实为本”的原则,着力打造一个“高素质、高效率、强执行力”的企业团队。
据熟悉谢金松的当地商会人士介绍,谢氏控股的这种企业发展理念和人才战略,为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持续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该集团的核心业务,其下属企业谢氏艺术收藏馆,是目前国内开办较早的民办博物馆之一,坐落在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海宁。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王国维、徐志摩、金庸、蒋百里等名人的故乡,同时也是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谢氏艺术收藏馆现有藏品三万余件,收藏有老地图、计算机、打字机、手机、电话、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留声机、老唱片、古董照相机、电影放映机、摄影机、电影胶片、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招贴画、契约、凭证、农用工具、十里红妆、古床、陶瓷器、木工工具、打火机、火花、钱币及其它杂件等三十余个门类。
近几年来,该博物馆的藏品不断丰富,库房日益扩充,主要新增了相机、电影机、摄影机、打字机、计算机等一系列科技类古董。特别是其中的相机、电影机,无论从数量,还是从价值来说,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进入2012年,谢氏艺术收藏馆又对藏馆的地图馆、电子馆和通讯馆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调整,并新增了“百床馆”,使展馆的展品和展示元素更加丰富。
如上所述,在谢氏博物馆不断丰富馆藏展品的同时,近些年以该收藏馆为依托的主题文化活动也办得风生水起:
2008年3月,举办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专家团“走进海宁”大型鉴宝活动;2009年1月举办“迎新春美术作品展览”;2010年5月-2011年4月举办 “谢氏杯” 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强赛和首届江南书法艺术节;2011年6月,举办“红色记忆 光辉岁月”纪念中国******成立90周年红色博览会;2011年11月,举办“天地大美”中国画创作院全国巡回书画展;2012年6月份,和海宁市博物馆共同举办“2012海宁民间收藏十大精品评选活动”,其中 北京西郊手绘地图、二战时期军用无线电收发“大哥大”和滚筒手摇留声机藏品入选海宁民间十大精品;2012年8月,分别赴广州和沈阳两地举办手机展;2012年10月,到绍兴举办钱币展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大力促进了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动了文化氛围的营造。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谢氏艺术收藏馆馆长谢金松个人的执着追求。秉持着对收藏和博物馆事业的热爱,他不断通过外出进修与同业交流,来丰富自己在博物馆管理运营方面的专业素养。2011年11月参加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馆长培训,2012年4月参加第三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西安论坛——海峡两岸民办博物馆论坛。
持续的学习与交流使谢金松对民办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深了其对民办博物馆事业的不倦追求。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为加强与国有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谢金松向海宁市博物馆捐赠了贝尔8mm电影放映机(1950年)、上海牌电子管收音机(1948年)、多能士留声机(1880年)、百代公司灌制红鸡牌钢针唱片(1935年)、三益电器厂制造——自动变焦手电筒(1932年)、世界领袖打火机(1880年)、摄影机和照相机等藏品。当别人问他为何舍得割爱,他说:“藏品无论是放在国有博物馆还是自己的博物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观众,放在哪里都一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执着的追求和真诚的分享精神,使谢金松的博物馆从无到有,加速发展,以致于海量增加的藏品很快超过了谢氏艺术收藏馆的收藏极限。当前,在其私人博物馆的藏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在全国都是罕见的。然而由于展出面积有限,绝大部分都窝在库房内,没有跟广大观众见面,委实可惜。
因此,一个借助路仲古镇保护开发的契机,在古镇内建造三十多个主题博物馆,让这些珍贵的藏品早日走出库房,走进观众视线的计划油然而生,推动谢金松投入到更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运营中,希望为路仲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为我国收藏文化以及民间私人博物馆的跨界创新探索更多的产业化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