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2017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报告
日期:2018-05-22 17:01  点击:373593

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是综合反映全省小微企业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动态相对指标分为四个模块指数,即综合贡献力指数、核心竞争力指数、成长活跃度指数、制度供给力指数,分别反映小微企业的经济贡献能力、创新能力、自身生存发展能力以及政策促进和融资支持的总动态。

该指数由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立项并组织编制发布,委托杭州数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研发与编制。指数2014年为基期,每年发布一次,同时发布浙江11个市和八大重点产业的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它将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掌握浙江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2017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的编制,以全省160余万家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16000余家小微企业样本和各级市场监管(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而成。与2016年相比,有效样本增加1000多家,轮换样本3000多家,更加具有代表性。

2017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的总动态,四大模块指数和八大重点产业小微指数的具体表现;统计分析全省各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对县(市、区)小微成长指数30强进行统计排序。第二部分分析揭示浙江小微企业成长的亮点和特色。第三部分是小微企业未来发展展望,在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发展方向和建议。

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及其指标体系构成

 

 

2017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

一、 2017年我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持续走强

(一)综合贡献力指数势头强劲

(二)核心竞争力指数快速上行

(三)成长活跃度指数增长最快

(四)制度供给力指数持续向好

(五)信息经济、旅游业指数继续领跑

(六)杭州、金华、宁波指数居全省前三

(七)余杭、滨江、义乌引领县(市、区)指数30

二、 我省小微企业成长亮点纷呈

(一)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二)八大产业新设企业连年攀升,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三)新产品产值占比增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企业盈利面持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五)小微园区建设发力,集聚集约效应彰显

三、 我省小微企业发展展望

(一)把打造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小微成长的首要任务

(二)把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作为小微成长的主要目标

(三)把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作为小微成长的主攻方向

(四)把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作为小微成长的有力保障

2017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

 

2017年,浙江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小微企业呈现总量增加、发展向好、活力提升、贡献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据统计,2017年,全省在册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68.3万家,比2016年净增25.4万家2014年增长58.8%。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6379.59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税金总额996亿元,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38.1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税金总额396.25亿元,同比增长10.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897.78亿元,同比增长9.47%。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84.4万人,同比增长6.3%20152017年,全省共引导完成 “个转企”6.46万家,其中公司制企业5.76万家。“个转企”工作启动以来,企业在市场主体中的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小升规”(含“限下”升“限上”)2.4万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963家,新增上市公司194家,全省共有上市公司415家,其中中小板138家,创业板80家。浙江小微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上了新台阶。

 

一、2017年我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持续走强

2017年,全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及四大模块指数全线上涨,总指数较2014年增长19.41%,比2016年增长7.50%。四大模块指数中,综合贡献力指数表现最为突出,上涨23.22个百分点;成长活跃度指数紧随其后,上涨21.98个百分点。

1.1   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及模块指数

浙江省 

   2015

2016

2017

总指数

103.45

111.08

119.41

综合贡献力

104.48

118.88

123.22

核心竞争力

105.31

107.86

117.92

成长活跃度

100.54

107.61

121.98

制度供给力

102.16

104.77

108.99

 

 

1.1   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折线图

(一)综合贡献力指数势头强劲

综合贡献力指数达到123.22点,涨势强劲。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涨幅的40.82%来自于综合贡献力指数,就业人员总数和营业收入指标增幅也相对较高,分别增长14.86%12.38%。利税总额增长8.53%,资产总额增长4.79%

1.2    综合贡献力分项指标指数

(二)核心竞争力指数快速上行

 核心竞争力指数较2014年上升17.34%,比2016年增长8.79%。新产品产值占比与拥有专利、商标、品牌数指数大幅上涨,分别增长47.18%32.37%;科技投入占比、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和技术人才(含高技)比重指数涨幅均超过15%;总资产周转率指数改变过去两年的下降局面,上涨7.25%

 

1.2    核心竞争力分项指标指数

核心竞争力

2015

2016

2017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

107.45

102.71

115.14

技术人才(含高技)比重

107.57

104.15

116.29

拥有专利、商标、品牌数

112.00

112.56

132.37

总资产周转率

99.57

97.17

107.25

科技投入占比

109.86

131.22

117.67

核心产品产值占比

100.86

103.05

100.17

新产品产值占比

108.62

121.09

147.18

(三)成长活跃度指数增长最快

成长活跃度指数增长21.98%,同比增长13.36%,增长迅速。其中,新增小微企业数上升49.46%。小微企业活跃于各种展览会和论坛,参与活动次数增长30.86%。小微企业三年存活率指数比2016年增长10.47个百分点。

 

1.3    成长活跃度分项指标指数

(四)制度供给力指数持续向好

 制度供给力指数逐年升高,2017年增长8.99%,八项政策环境和制度供给满意度测评指标涨幅均超过5%。其中,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指数上升幅度最大,指数值达111.81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和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指数分别增长9.55%8.94%

1.4   制度供给力分项指标指数

(五)信息经济、旅游业指数继续领跑

信息经济和旅游业指数在2016年领跑全省八大重点产业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33.60%33.53%。其中,杭州、宁波、温州三市的信息经济产业指数分别达到138.56137.52144.32,增势强劲。衢州、舟山的旅游业指数涨幅分别为34.59%33.59%,居于全省前列。信息经济产业的综合贡献力、成长活跃度指数迅猛增长,增幅均超40%旅游业的综合贡献力、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活跃度指数涨幅均超过20%,尤其是综合贡献力指数增速达到45.81%

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金融、健康指数分别增长28.88%27.06%27.05%25.42%,表现良好。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数增长44.11%,涨幅居于八大产业同类指数首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综合贡献力指数表现突出,增长45.42%金融业的综合贡献力、成长活跃度指数涨幅均超30%健康产业综合贡献力指数增速达50.80%

时尚、环保产业指数稳步增长。时尚指数增长19.77%,其核心竞争力指数上涨40.33%环保指数增幅为15.90%,成长活跃度指数涨幅达到44.76%,处于八大重点产业同类指数首位。整体而言,小微企业对于浙江加快形成以八大重点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的推动作用正逐步显现。

1.5    2017年八大重点产业小微成长指数

(六)杭州、金华、宁波指数全省前三

2017年,全省各市指数均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与2016年相比,各市指数差距逐渐缩小。

杭州指数依旧位列全省第一。杭州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指标,无论是企业规模、结构、效益还是成长速度以及新兴产业的扩展都是全省的领跑者。2017年,杭州指数增涨了26.30%,综合贡献力和核心竞争力指数均为全省第一。

金华指数排名连续两年全省第二2017年指数达125.15点,仅比杭州指数低1.15个百分点,差距较小。成长活跃度指数表现抢眼,上涨36.20%,居于榜首。

1.6    2017年各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数

宁波指数跃升全省第三指数上涨21.08%,从2016年的第9名上升至全省第3。成长活跃度和综合贡献力指数分别位列全省第三、第四。

衢州、丽水指数进步迅速。衢州指数增长20.49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0.47%,紧随宁波,位列第4,其综合贡献力指数上涨29.19%丽水指数值为119.86点,各个模块指数较为均衡。

台州、绍兴、温州、湖州指数表现不俗。台州指数增长18.89%,成长活跃度指数排名较2016年上升5名,制度供给力指数112.65点,高居全省第2位。绍兴指数取得明显进步,排名由2016年的第11提升至2017年的第7位,其制度供给力指数表现最佳,以指数值115.42点位居全省第一。温州指数上涨18.30个百分点,核心竞争力增长20.21%,排全省第2湖州综合贡献力指数表现突出,位居全省第2

嘉兴、舟山指数表现相对平稳2017年指数涨幅分别为15.52%14.94%。嘉兴成长活跃度指数居全省第4。舟山综合贡献力指数相对给力,排名全省第6

1.3   2017年各市模块指数及排名

 

综合贡献力

核心竞争力

成长活跃度

制度供给力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杭州市

135.27

1

124.45

1

125.86

2

109.46

5

宁波市

131.35

4

113.73

7

125.15

3

104.37

9

温州市

120.81

10

120.21

2

117.89

8

109.21

6

湖州市

132.93

2

108.73

11

115.32

10

108.67

7

嘉兴市

119.97

11

108.76

10

124.60

4

103.20

11

绍兴市

122.79

8

117.37

4

117.06

9

115.42

1

金华市

132.46

3

112.72

8

136.20

1

114.03

2

衢州市

129.19

5

117.40

3

118.28

7

109.73

4

舟山市

126.91

6

111.80

9

108.64

11

103.34

10

台州市

122.78

9

116.65

6

119.66

6

112.65

3

丽水市

125.29

7

117.19

5

122.03

5

108.64

8

(七)余杭、滨江、义乌引领县(市、区)指数30

2017年,全省县(市、区)小微企业成长指数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充分印证了在我省新一轮域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作用日益显现。

余杭指数以129.24点的成绩,位居榜首。滨江区和义乌指数分别以涨幅26.14%25.17%,列第二、三位;北仑区、鄞州区、西湖区、永康市、诸暨市、江干区、宁海县指数依次进入前十强。

综合贡献力指数,余杭区占据首位,增幅高达48.91%北仑区和滨江区分别处于二、三位;其余排名前十的县(市、区)依次为:奉化区、椒江区、义乌市、西湖区、鄞州区、宁海县和鹿城区。

核心竞争力指数,滨江区拔得头筹,指数涨幅为30.5%西湖区和诸暨市进入前三,瓯海区、鄞州区、温岭市、海曙区、玉环市、南浔区、长兴县进入前十位;

成长活跃度指数,义乌市遥遥领先,指数值高达150.49余杭区、江干区、萧山区三地涨幅均超30%,此外,南浔区、临海市、黄岩区、金东区、安吉县、浦江县进入前十强。

制度供给力指数,绍兴市所辖嵊州和柯桥分别占得第一、第二名普陀区、柯城区、吴兴区进入前五;龙泉市、江山市、婺城区、平阳县、瑞安市依次为前十名。

县(市、区)指数30强,以杭州市和宁波市所属县(市、区)数量最多,表现最为出色。

 


1.4   成长指数30强县(市、区)

成长指数

综合贡献力

核心竞争力

成长活跃度

制度供给力

区域

指数值

区域

指数值

区域

指数值

区域

指数值

区域

指数值

余杭区

129.24

余杭区

148.91

滨江区

130.50

义乌市

145.49

嵊州市

116.91

滨江区

126.14

北仑区

137.18

西湖区

127.78

余杭区

139.60

柯桥区

116.33

义乌市

125.17

滨江区

133.92

诸暨市

124.55

江干区

133.55

普陀区

115.62

北仑区

124.16

奉化区

132.91

瓯海区

122.93

萧山区

133.32

柯城区

114.79

鄞州区

121.18

椒江区

131.57

鄞州区

122.68

南浔区

128.68

吴兴区

114.49

西湖区

121.06

义乌市

131.27

温岭市

120.50

临海市

128.46

龙泉市

113.78

永康市

120.56

西湖区

128.75

海曙区

119.53

黄岩区

127.44

江山市

113.56

诸暨市

120.11

鄞州区

127.96

玉环市

119.13

金东区

127.04

婺城区

113.29

江干区

119.47

宁海县

127.70

南浔区

118.69

安吉县

125.86

平阳县

112.85

宁海县

119.15

鹿城区

127.63

长兴县

118.59

浦江县

125.69

瑞安市

112.56

奉化区

118.65

江北区

127.31

吴兴区

117.75

宁海县

125.43

永嘉县

112.27

萧山区

118.63

海宁市

127.09

余姚市

117.75

桐乡市

125.10

缙云县

112.20

南浔区

118.35

上城区

126.56

镇海区

117.42

北仑区

124.79

浦江县

111.89

上虞区

118.28

江干区

126.55

奉化区

117.18

永康市

124.70

江北区

111.86

江北区

118.14

龙游县

126.17

北仑区

117.14

莲都区

124.68

黄岩区

111.54

长兴县

118.02

永康市

125.70

慈溪市

117.01

乐清市

124.25

青田县

111.14

临海市

117.96

德清县

125.53

上虞区

116.99

龙泉市

124.04

义乌市

111.09

上城区

117.63

南湖区

125.38

平阳县

116.46

滨江区

123.74

永康市

110.56

乐清市

117.61

莲都区

125.30

定海区

116.21

东阳市

123.54

路桥区

110.52

瓯海区

117.53

浦江县

124.97

嘉善县

116.03

上虞区

122.80

龙湾区

110.34

嵊州市

117.44

临海市

124.60

永康市

115.96

上城区

122.77

诸暨市

110.27

南湖区

117.35

江山市

124.40

安吉县

115.93

拱墅区

122.45

上虞区

110.08

黄岩区

117.33

瓯海区

124.28

新昌县

115.76

越城区

122.16

鄞州区

110.02

海宁市

117.25

乐清市

123.73

海宁市

115.34

嵊州市

121.75

三门县

109.96

浦江县

117.05

瑞安市

123.72

路桥区

113.74

江北区

120.82

衢江区

109.90

瑞安市

117.03

萧山区

123.64

宁海县

113.52

婺城区

120.76

嘉善县

109.59

余姚市

117.03

诸暨市

123.34

瑞安市

113.43

南湖区

120.49

温岭市

109.26

婺城区

116.96

拱墅区

123.08

龙湾区

112.74

新昌县

119.29

椒江区

108.90

江山市

116.87

长兴县

123.01

苍南县

112.32

衢江区

119.25

定海区

108.50

安吉县

116.85

柯桥区

122.37

乐清市

111.96

江山市

119.09

莲都区

108.07

 

二、省小微企业成长亮点纷呈

(一)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全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制度供给力指数逐年上涨,政策环境和制度供给测评项目得分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环境满意度、政策获得感日益增强,营商环境全面改善。在八个测评指标中,全省连续4年得分最高的是“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指标,由2014年的7.14分升至2017年的7.98;综合得分最低的是“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指标,但分值也在逐年提高,从2014年的5.89分提升至2017年的6.42分。各地之间得分差距明显缩小,2016年,全省测评得分地区最高与最低相差1.492017年,测评得分地区最高与最低仅相差0.75分。

 

2.1   制度供给力指数分项指标

测评项目

2014

2015

2016

2017

政府机构办事效率

7.14

7.20

7.47

7.98

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的感受

6.92

7.01

7.16

7.53

对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的满意程度

6.91

6.96

7.11

7.45

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满意程度

6.55

6.65

6.80

7.17

企业融资便捷程度

6.41

6.55

6.69

6.98

政府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

6.39

6.56

6.74

6.96

对用地用房优惠政策的满意程度

6.37

6.50

6.61

6.87

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5.89

6.12

6.31

6.42

绍兴、温州、金华、台州进步最大。嘉兴、丽水、衢州的测评项目综合得分趋势向好。

从分项指标来看,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指数,金华、绍兴、杭州、台州增长均超13%;政府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指数,绍兴市增速最快,上涨15.96%,金华市紧追其后,涨14.45%;用房用地优惠政策满意程度指数,绍兴、金华、台州三地的增速位列前三,分别增涨14.68%13.77%11.65%;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满意程度指数,金华和绍兴涨幅相近,分别涨14.68%14.34%,列第一、第二;企业融资便捷程度指数,杭州市一马当先,指数达119.01点,绍兴市和金华市分别增涨16.23%15.52%;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满意程度指数,绍兴市位居第一,涨16.02%,台州、金华、衢州、丽水涨幅均超10%;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的感受指数,绍兴、金华、衢州地指数涨幅均超10%;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指数,湖州市遥遥领先,增幅达32.19%,绍兴和台州,分别增涨14.21%13.14%。各项指标增速来看,绍兴表现十分突出,八项指标中一半榜首,金华其次,占据2项指标的首位,杭州和湖州各占一项。

(二)八大产业新设企业连年攀升,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落实,浙江小微企业的创热情和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截止2017年底,全省在册小微企业总数达168.3万家,当年新设31.19万家,比上年净增25.4万家。

八大重点产业引领新兴动能快速成长。2017年信息经济、环保、金融业新设小微企业数涨幅最高,分别由2014年的11353家、1410家、4464家增至2017年的31266家、3483家、10621家,增速均超130%。文化创意、信息经济、时尚、金融业新增小微企业数量均超过1万家,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新增数量已达到50947家,占全省新增小微企业数的16.33%。据样本企业统计,总产品产值提升最快的产业分别为信息经济和金融业,信息经济总产值由2014年的40.86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60.75亿元,增长45.13%,金融总产值由2014年的1.89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2.75亿元,增长45.70%

分地区来看,杭州市2017年在册小微企业总数44.06万家,新设8.50万家,比上年净增8.40万家,在第一轮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交出了一漂亮的成绩单。杭州新设小微企业集中在八大重点产业中的文化创意和信息经济,2017年新设小微企业分别为16803家、15485家。其中,余杭区、萧山区、江干区2017年新设小微企业分别为1.23万家,1.11万家,1.08万家,是杭州市小微企业新增数量的排头兵。2017年义乌新设小微企业2.59万家,在册总数突破8万家,新设数和总数均位居浙江省县(市、区)第一,义乌市这片投资创业的热土依然火热。

2.1   2017年八大重点产业小微企业数及增长速度

(三)新产品产值占比增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创新。2017年,小微样本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比由2014年的9.02%提升至2017年的13.28%,增长47.18%,同比增长26.09%。其中,宁波海曙区同比增长79.68%,杭州滨江区较上年增长62.19%,安吉县增长了43.96%。新产品产值所占比重提高最快的地区是:(1)绍兴市,增长46.01%;(2)丽水市,增长45.76%;(3)杭州市,增长39.83%

分行业来看,信息经济、旅游、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了推动作用。2017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占比相对2014年增长超过200%,文化创意和信息经济行业的增幅也分别达到98.94%86.49%

2017年,全省小微企业拥有专利、商标、品牌数指数达132.37点,较2016年增长17.60%,;全省小微企业从2014年的拥有专利、商标、品牌数0.76/家提升至2017年的1.01/家。其中,旅游和健康行业的小微企业拥有专利、商标、品牌数分别增长96.82个百分点、67.46个百分点。

 

2.2    2017年各市科技投入和新产品产值占比指数

(四)企业盈利面持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2017年,全省小微企业盈利面扩大,经营状况持续向好,小微企业平均盈利面达74.29%,比2016年增长2.58%。盈利面最高的地区是:(1)台州市,86.64%;其下辖黄岩区达到93.09%;(2)温州市,82.97%,辖区永嘉县为89.52%;(3)金华市,79.57%;辖区义乌市达到92.17% 高端装备制造、时尚、健康三个新兴行业盈利面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78.57%77.82%77.66%

2.3   2017年各市小微企业盈利面

反映总体经济效益的营业收入利税率、总资产利税率指标与经营规模同步上涨,小微企业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调查显示,2017年全省小微企业资产总值指数107.51,同比增长7.08%;生产总值指数133.14,同比增长3.99%;营业收入指数112.38,同比上涨14.79%。全省总资产利税率由2014年的2.53%提至2017年的5.46%,增长2.93%;全省营业收入利税率由2014年的2.53%升至2017年的5.33%,提高2.8%。全省劳动生产率大幅增长,由2014年的26.74万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39.83万元/人,提高48.53%。在八大重点产业中,2017年信息经济、金融、健康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2014年分别上升9.70点、7.33点、7.02点,且各行业普遍出现增长。

(五)小微园区建设发力,集聚集约效应彰显

我省坚持大力推进各类小微企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小微企业入园步伐,推动空间布局、管理方式不断转型优化,为全省小微企业提质增效打下较好的基础。2017年,全省新增各类面向小微企业园区近500家,其中小微企业园15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41,滨江互联网小镇等17个特色小镇创建高新技术特色小镇。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众创空间270家,各级孵化器240个,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8个。全省各级孵化器共吸纳财政投资73.11亿元,吸纳企业投资52.33亿元;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达15.09万人,共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17360人。杭州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居省会城市第二位,拥有国家级孵化器32个,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第1位。宁波重点建设50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共入驻小微企业4642家,吸纳就业人数6.9万人。

如萧山信息港小镇重点引进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产业,引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网易创新中心等孵化器,2017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十大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优秀平台集聚企业1489家,实现科技型企业备案176家,引进和培育6家新三板以上上市企业,全年税收突破8亿元。杭州华业高科技产业园2017年共实现孵化器总收入2888.01万元,孵化器使用总面积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2家,当年知识产权授权数达到98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244件,毕业企业中当年营业收入超过5千万元企业10家。

2.4    各市孵化器数量占比

三、我省小微企业发展展望

首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实施以来,全省小微企业为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省小微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发展速度与质量,无论是对地区GDP和稳增长的贡献还是对吸纳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国内外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如全球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使得反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升温,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加剧,将对我省出口导向型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利用外资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用工难”“融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是长期制约小微企业成长的痛点和瓶颈。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例如,舟山的核心竞争力指数、成长活跃度指数、制度供给力指数,嘉兴的综合贡献力指数、核心竞争力指数、制度供给力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排名靠前的地市有较大差距。其中,舟山核心竞争力指数低于杭州12.65个百分点,嘉兴综合贡献力指数低于杭州15.3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说明上述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仍然较重,在加强制度供给、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仍需加力。四是政策环境与制度供给不充分问题比较明显。反映政策环境与制度供给满意度的八个测评指标中有四个指标得分仍在7分以下。其中,“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历年得分都是最低,2017年平均分为6.42分,与得分最高的项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相差1.65分。

当前,我省正处于由小微企业“大省”向小微企业“强省”发展的转型期、由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为小微企业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增便利,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创新时代浙江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我省启动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8-2020),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省小微企业发展体制机制和创业创新环境得到显著优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加大。通过推进主体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长方式、空间布局、管理方式转型,努力使浙江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氛围最浓、体制机制最活、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省份。下一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发力,在助推小微企业成长上再聚共识、再强合力、再创佳绩。

(一)把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小微成长的首要任务

现代经济,营商环境日益成为难以复制的竞争力和显性生产力。打造良的营商环境,将是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加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推行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一网通办”,实现省市县三级事项网上办按照家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两强三提高”和四大体系(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建设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浙江网上中介超市”。逐步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小微企业组织推进网络,全面配套、专项突破的政策支持体系,精准发力、有效推进的优化服务机制以及支持小微、关心小微、重视小微的良好氛围。

(二)把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作为小微成长的主要目标

提质增效是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和保证。要大力提升小微主体质量,积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小微企业由传统行业向新模式、新业态转型,重点引导小微企业从事八大重点产业和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既要提升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创新力,促进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要素投入逐步从产业端向创新端转移,使其成为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又要培育传统产业小微企业的新业态,为其加速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引导传统小微企业借助新业态,重塑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强化小微企业资源要素支撑,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技术、人才等瓶颈和难点。要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小微专营支行和科技支行等各类特色支行,建立小微企业专项信贷计划,实行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投保联动、商业性担保公司再担保等综合金融服务;充分利用转型升级母基金、“浙民投”等投融资平台,推动产业整合特别是上市公司开展以小微企业为对象的并购重组。走国际化发展之路,积极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国外高新技术。加大小微企业省外市场拓展力度,鼓励企业组团参加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产品展销会,开拓省外市场,打造“浙货”品牌。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

(三)把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作为小微成长的主攻方向

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我省全面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作用。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是浙江经济传统特色和优势,多点布局的特色小微园区为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浙江小微企业经营较为灵活,转产转型较快,商业运营模式多样,网络化程度较高,适合为其打造小型生态工业园,以小而专的园区平台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小微企业联盟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形成园区平台的多点布局,引导各园区的小微企业错位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分工的优化,助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坚持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相结合,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园、科创园(科技园)、文创园、软件园、电商园、双创园,以及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中面向小微企业的“园中园”等各类小微企业园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

(四)把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作为小微成长的有力保障

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向小微企业园区延伸,向企业提供商务办公、金融服务、技术开发、产品检测认证、法律、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仓储物流、政策性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依托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平台、浙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全省统一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网络,打造“浙江小微企业服务大数据”,开展数据采集、清洗、建模和开发利用,实现服务透明化、可比化,帮助小微企业不断获得更适用的服务,解决与服务机构合作“不省心”、“不放心”的问题。

充分发挥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律师协会、期货行业协会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社会中介力量和专业服务的作用,建立专业化服务联盟,帮助小微企业规范管理、维护权益、盘活资产、整合资源。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5/07 04:4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