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年轻时外出打工成20多年“黑户” 义乌警方圆了她的“身份梦”
日期:2018-01-19 16:23  点击:456371

 

    1月17日上午,义乌佛堂行政服务中心45岁的朱东芳终于拿到了崭新的户口簿和临时身份证。在义乌警方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回“身份”,结束了自己20多年的“黑户”生涯。

    “20多年没名没分,车票买不了,就连上医院看病也非常麻烦。重新拿到身份证,真的多亏了佛堂派出所民警。”朱冬芳激动地用蹩脚的义乌方言打趣道,“我的生活刚刚开始。”

    远赴云贵打工成20多年“黑户”

    1973年,朱冬芳出生于义乌佛堂。20多年后重回故乡,她从小生活的沙溪村早已变了模样,林立的洋房、整洁的街巷、惬意的乡村风光。家乡的巨变让朱冬芳满怀欣喜,但那“无名无分”的20多年,无疑是一段坎坷的过往。

    “我20岁出头就跟别人去云贵一带打工,但去了那边后很快就落单了,跟家人也失去了联系。”受限于当时落后的通信技术和交通出行,朱冬芳开始在贵州贵阳、遵义一带漂泊,而具体从哪一年开始,她也记不清楚了。

    朱冬芳回忆,大约1998年她开始在遵义播州区定居,结识了现在的丈夫,育有一儿一女。由于刚到贵州的时候,她的身份证丢了,且后来一直也没放心上,但当真的需要证明身份的时候,朱冬芳却怎么也说不上老家的确切地址。

    “儿子慢慢长大后,我本来想从山村里出去务工,但因为落不了户,只能待在家。”朱冬芳说,期间有过几次人口普查,由于自己是“黑户”且一直查不清楚户籍所在地,终究没有圆上“落户梦”。

    一通寻根电话帮她找到了家人

    “我用到身份证的地方真不多,连去县城的机会都很少。”抱着这种心态,朱冬芳也就不想“给工作人员添麻烦”。然而,近年来,朱冬芳由于常年务农,腿脚出现了一些不适,求医问诊遇到的种种不便让她重新走上了“落户之路”。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妈妈要是没有医保的话,真的是一笔大开销。”朱冬芳的女儿陈胜秀说,为此她一有时间便前往居住地所在的播州区龙坑街道办事处,了解政策,想方设法帮助母亲落户。由于过去20多年了,朱冬芳只记得自己是佛堂人。

    去年11月21日上午,一通来自龙坑街道的电话打进了义乌市公安局佛堂派出所户籍民警吴春赟的座机。“街道工作人员小余说有个姑娘去了街道六七次,说她妈妈是义乌佛堂人,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电话来派出所咨询。”随后,小余通过微信提供了朱冬芳的全部信息,“对方给的名字是朱东方,还有其父亲兄弟的姓名。”

    “去年起,佛堂的户籍档案就实现了数字化,通过系统很快就搜到了20个叫朱东芳的人,逐一排除后就有了结果。”系统显示,对方的实名为朱冬芳,可惜她的户籍已在2015年作为失踪人口被注销。经过兄弟等人辨认,她就是20多年前失散的亲人。

    义乌警方帮大妈做回“有身份的人”

    找到亲人后,朱冬芳激动得连着几宿没有睡好,几番商量后,打算等儿子放假后一起来到义乌,顺便带家人好好看看阔别20多年的故土。原本约好1月17日前来制作身份证的,但朱冬芳提前两天便来到义乌,走进亲友家中时,更是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1月17日一早,朱冬芳穿上新买的羽绒外套来到佛堂行政服务中心,在仪容镜前拾掇了好一会儿,颇有仪式感地完成了一系列制证过程。“这是你的临时身份证和户口簿,二代证我们会邮寄到你家中,你就不用专程从贵州跑过来了。”朱冬芳从民警手中接过证件,傻笑了很久,并主动要求持证与民警合影留念。

据悉,自去年6月起,义乌佛堂镇便全面实行办事资料电子化,将1962年至今的全部户籍档案扫描上传制成电子版,只需在电脑上通过输入关键词,即可快速找到所需档案,突破了人工查找费时的局限性。同时,通过系统查询、现场核验、内部流转等方式,减少了实体档案传递,确保了实体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存质量。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5/07 21:21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