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水浒》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都是浙江人,水泊梁山及与之相关的祝家庄、蓼儿洼、还道村、黄泥岗、宛子城等地形地貌高度吻合的山形水貌原型都已经在杭州市萧山区找到。这是9月7日首发的考证专著《萧山与水浒》的颠覆性结论。
《萧山与水浒》的作者柴海生,经过17年田野考古、民间采访、查阅史料、科学论证,发现杭州市萧山区南部的河上镇、浦阳镇、楼塔镇和诸暨市北部的次坞镇、湄池镇之间“八百里方圆的山形水貌,与《水浒》中描述的“梁山泊”出奇相似,蓼儿洼、黄泥岗、宛子城、灵(梁)山村等名称也高度一致。而这儿,恰好是史书上记载的黄巢太行山起义军与唐军刘汉宏打运动战的地方,也是黄巢部将“梁王”朱温部队驻地。地方志记述,当地黄通岭、黄岭镇、大黄岭、小黄岭、关黄岭等地名,均与黄巢起义军史迹相关。民间传说,“水浒”之名,出自朱温、黄巢义军驻地前许村、山泉许村的村名。
柴海生根据《水浒》中的气候物象、地理特征、植被作物、方言俚语等要素,综合研究后推断,《水浒》原著《宋江》的作者施耐庵是越人,曾长期生活在与越地隔钱塘江相望的杭州,故常有 “钱塘施耐庵”、“越人施某”等的自称。他对杭州市萧山区南部和诸暨市北部一带非常熟悉,对杭州周边的临安、淳安、遂安、建德、富阳、徽州等地也相对了解,而对山东、苏北的风土人情知之甚少。以致人们在山东,几乎找不到与其所描述的山水、人文相一致的区域。
记者从首发式后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上获悉,《萧山与水浒》的结论性观点,得到了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马成生,副会长杨大忠、林家骊,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戎玉中等专家的支持,也获得了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从事水浒研究的部分学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