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与回归并举
一直以来,浙江商品市场的发展领先全国。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由浙商创办的专业市场,在省外已有5000多家,从滇池湖畔到天山脚下、从松花江到天池,浙商市场的身影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活跃在省外的浙商经营户也有500多万,他们每年带动约6000多亿元的浙货销售,不仅实现了浙江产品走向全国的目标,也推动了当地的商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
除了数量庞大,这些市场从规模体量上看,也是实力超群。其中,不少省外浙商市场年交易额均突破百亿。不仅如此,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抓住了“走出去”发展的窗口期,抓住了市场转型提升的关键期,在新常态、新形势下坚持商业模式创新,积极走改革发展道路,探索运用品牌和管理资源、资本平台开办市场,将浙商精神传遍到全国、全世界。
浙商回归战略,造福桑梓、反哺家乡,不仅是情感上的回归召唤,更是浙商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座谈会上,金田阳光投资集团、五洲国际控股集团等不少省外市场,都已经加入浙商回归的队伍,他们不仅推动了资本、人才和技术等优质要素的回流,更成为了构建浙商市场命运共同体的最有力担当。
撸起袖子加油干,勇立潮头谋新篇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诸多省外浙商市场老总纷纷畅谈了近年来办市场的情况,对于如何在新一年把握新机遇,他们都说了未来的新计划。
金田阳光集团董事长、浙商全国市场联合会会长金位海表示,自己除了稳健开发新项目,也在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回归。
五洲国际控股集团、无锡装饰材料城董事长舒策城则总结经验称,市场顺应时代发展,必须做好招商运营共组,并将增至服务融于业态,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
苏州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志远坦言自己很重视浙商回归,目前在杭州、温州、宁波、绍兴、嘉兴及金华都有投资。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单纯的“线上线下共融”远远不够,还应积极创新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江苏华东五金城董事长周才炳表示,2016年他也积极布局转型,重点开发了华东五金网,并运用区域O2O跟总部连锁的模式,做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了现金流跟利润之间的平衡。
江苏世道实业投资公司董事长林在市则为在座省外浙商提出了新的转型发展思路。他认为如今一些市场不大但做得好,他们为社会提供了更优越的消费体验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也相对小一些。
丹东国门湾五金科技城总经理陈昱熙发言称,他们将传统专业市场转变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利用政策红利打通进出口渠道,预计进出口额能达到30-50亿。同时还欲打造浙江商品对朝供货的集散地,带领浙江产品走出浙江,走向世界。
作为浙商市场的新人,重庆市大足区中国西南城市场董事长沈明表示,要建好市场,资金回笼和业态定位都是学问,眼下必须充分整合浙江市场内部的资源,嫁接到省外,让浙商市场这一命运共同体一起维护浙商市场的金字招牌。
天下浙商联合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振平则建议,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将更多的市场对接会与这条路衔接起来,抱团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畅谈新建议、新想法、新计划
除了稳健开发新项目,也要积极抱团回归
金田阳光集团董事长金位海:
我们企业去年发展比较稳健,开发了4个项目,总面积约300多万方,获得了各方认可。其中包括义乌回归,我们在小商品市场一期正对面开出了针对义商、义货的丝路新区;第二,我们再河北邯郸开辟了100万平方米的新项目,并且已经奠基;同时我们在贵州的黔南也开发了将近100万方项目,现在运行很顺利;此外在山东聊城开发了一个170万方、体量更大的项目。这期间我们也在发展创新,以前都是做中低端的产品,现在开始做中端,并引入了万达业态。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浙商回归”号召,我们积极探索资金、资本及贸易回归,去年我们对接浙货,组织了几百人销售浙货。我希望能借助市场协会平台,加入一些新鲜血液,资源共享方面,交流合作,引领带动,把现在的综合性市场进一步做好。
第三,企业本身也要积极做提升,无论是软件硬件,包括电子商务,都要做强做大,并且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作为企业本身,则要在确保稳健的情况下提发展,规避风险。
第四则是一个“回”字。我们现在做项目不能说“双赢”,应该说“共赢”。首先我们应该代表整个浙商,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再实现盈利,才能代表项目本身是成功的。
做好招商运营,将增至服务融于业态,市场才能发挥价值
五洲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舒策城:
浙商回归方面,我们总共做了四个项目,一是在杭州古墩路做了一个综合体。在乐清开发了乐清电器城,一年产值已达一千多亿,交易量已经得到全国市场的认可,有机会计划在A股上市。此外在开化、瑞安则各做了一个销地市场。
浙商在全国做市场的知名度很大,加上我们浙江有几个产地市场,这对在外办市场有借鉴作用。自从做了乐清电器城后,我发现这些电器并非深入全中国各个城市,而是只要有五金市场,就有电器卖。这对永康五金城、乐清电器城等走出去是很有帮助的。
最大的困难是融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没有金融的支持很难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方面也做了调整。以前以开发为主,我觉得已产能过剩,所以更要注重运营管理,把招商运营做好,市场才能发挥价值。第二,市场以前会做门面,我认为要将增值服务融入业态中。比如物流,以前我们不做物流,但商贸跟物流是分不开的。此外还有动产融资,因为很多商品都在仓库里,这是动产,若这些动产能融到资金,就意味着给市场也增加一些增值服务。
“线上线下共融”远不够,还要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苏州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志远:
港龙总部原来在苏州,去年开始将总部迁回杭州,目前覆盖全国15、16个城市,有40个商业地产项目,包括传统专业市场、一站式购物中心等。
我们很重视浙商回归,目前在杭州、温州、宁波、绍兴、嘉兴,包括金华都有投资,总建筑面积达到将近160万平方米,总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特别是杭州总部,出让金10多亿,准备年底开业。温州项目35万平方米,是当地商业地产中最大的,目前已全部峻工,计划4月份正式开业。宁波鄞州区投了15万方的购物中心,3月份开业。此外在诸暨也有三个项目,包括食品城、装饰城,汽配城,加起来有40几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建成对外营业。此外在嘉兴海盐还有一个紧固件五金城。
这两三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单纯的“线上线下共融”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国家政策扶持,需要金融机构扶持。在此背景下,我们积极创新,不拿地,更多的是做购物中心,做体验级的商业业态,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去年我们跟中影、三胞合作成立电影院公司,现在已经做了25家电影院,我们目标是三年之内签到80—100家合作。传统商业部分,我们则增收减支,学习如何控成本提收入,进行人员优化,以保守稳健的形势发展。
代运营和托管模式,减少了采购商来回采购货物的麻烦
江苏华东五金城董事长周才炳:
我们去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专业市场转向消费市场,此外重点开发了华东五金网,去年销售收入达5个亿,单线上就实现了将近2000万的盈利。
互联网时代,行业需要深化转型,市场要真正实现现金流、信息流、物流三者之间的大数据一体化。为此我们创新了几种商业模式。第一,通过O2O,商户自己订单交易的销售额已达20亿。第二,我们涉入物流早,并进行统一的库房管理,把方圆周边两百公里范围终端采购商的需求都联合在一起,创新代运营和托管模式,减少了终端采购商来回采购货物的麻烦。运用区域O2O跟总部连锁的模式,我们做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了现金流跟利润之间的平衡。
市场要学会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江苏世道实业投资公司董事长林在市:
我来自温州泰顺,企业在江苏南通。眼下行业发展有困难,主要在于商品流通渠道方面的重大变革,信息化提升了效率,开发及资金回笼受到了冲击。
实际上有很多日本、美国的企业,本身不是很大,但做得很好,给社会很好的消费体验感,它受到的冲击也没有那么大。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实体店会给他们更踏实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大家要关注的还是哪个渠道能给顾客更好的体验。
利用政策红利,建好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
丹东国门湾五金科技城总经理陈昱熙:
为顺应发展,我们由原先的传统专业市场转成了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互贸区是享有国家、省、市优惠政策的一个特殊经济区域,目前海关、检疫等管委会职能部门已入驻互贸区开展业务。现在主要由政府实施海关监管的模式,包括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区、出口商品交易展示区和综合配套综合服务区,且预计进出口额能达到30-50亿。
在对朝进口方面,我们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政策红利,积极打造独有品牌,将商品引进国内,带到浙江及全国各地销售。
在出口方面,我们准备打造浙江商品对朝供货的集散地,把浙江的产品通过这一窗口展示给朝鲜及东北亚一些国家,带领浙江产品走出浙江,走向世界。
做好供应链管理,瞄准智能化物流
货郎先生百货市场董事长周建桥:
货郎先生的总部在义乌,现在单品有5万多件,是国际小商品市场的浓缩,在全国19个省都有我们的小商品直销市场。
商品方面,我们在工厂集中订单,按顾客的需求整合。我没有招商,从前端开发到终端,所有商品都由我们自己经营,我做的是整个供应链的管理。2016年,我们在全国开了61家商场。今年是2017年,我们计划是开100家小商品直销市场。
供货方面,义乌物流很发达。但是就仓储来说,浙江暂时还比不上江苏昆山。目前浙江的智能化物流还在规划建成。如果以后智能化物流造好了,商品的供应链渠道进一步加快,终端的需求也变得更快速。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买到价廉物美、或是性价比更高的商品,那就更好了。
要建好市场,资金回笼和业态定位都是学问
重庆市大足区中国西南城市场董事长沈明:
我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到了温州工作,虽然在温州安家落户,但赶上机会,回重庆做了中国西南城。
这个项目总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56万方,已建成27万方,投入约11亿。三四年运营下来,在销售资金的回笼和业态定位方面碰到了困难。我希望下一步能进行政企合作,充分整合浙江市场内部的资源,比如一些成熟的业态,把它嫁接到重庆去,共同维护好浙商市场这块牌子。
市场升级改造还运用好现代化互联网工具
义乌永信集团副总裁陈向荣:
我是义乌人,有十年专业市场的从业经验,现从事跨境产业链,在为整个市场的升级改造搭建平台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想分享。
首先,市场升级改造过程当中应当运用好几个现代化的互联网工具,比如“互联网+”,尽管很热,但真正在做的专业市场做得比较少。其次是众创,专业市场应该积极发现并发挥它的价值。基于跨境产业,我们去年刚刚成立的机构,我认为“跨境+”也是一个机会。此外浙江积极倡导的小镇模式,我觉得在2017年也会发挥巨大作用。
在跨境方面,面对互联网优质资本,市场关注的不应是纯粹的跨境电商品牌,而要懂得线上线下O2O的结合,抓住整合机会,创造竞争条件。
此外,对于如何打造一个产业,我认为物流、通路、技术是三大关键环节。物流会解决大量的问题,“线上线下化、线下线上化”让所有互联网都成为工具,技术则能帮我们整合大量资源,基于现在的人工智能,包括区块链,2017年或许将成为区块链技术的元年,市场主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浙商命运共用体要资源叠加,嫁接合作
山东国际华贸市场董事长陈跃华:
市场走到今天,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命运共同体。现在很多企业家都在想方设法拥抱现代科技、互联网+,积极进行企业转型,我也不例外,创建了一个电商产业园,同时做大健康,做电影院线,说到底还是进行资源叠加。
转型升级方面,如今时间纬度在变化,科技在变化,人们的消费观也越来越理性,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想方设法布局实体店,而亚马逊已经在做了。浙商市场的资源很多,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浙江的电子商务也做得很好,人才也多,希望可以通过市场协会嫁接合作,抱团转型,实现共赢。
要将电子商务平台变成资本市场的孵化器
四川德泰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煊苗:
我来自四川,经历了专业市场和商业地产的浮沉,近两年也开始转型。我们原先是一个百年老店,从祖上传承下来快一百年了,以前就从事南货北货,所以精神上还是传承着这种商人的气息。
从2015年开始,特别是两会以后提出了互联网+以后,我也是从传统转型到电子商务,成立了福天下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第一代电子商务存在假冒伪劣、线下倒闭等痛点,所以新的商业模式一定要随之而出。作为联盟商城,我把各区域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在全国成立了1500多个运营中心,利用O2O进行线上线下对接,为实体店找出路。
很多市场搭建平台目前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困难,我们则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将平台变成资本市场的孵化器,对接资本市场,挖掘一个行业当中的航空母舰,收购兼并重组,变成民族的自主品牌。且我们平台是0投入、0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跟中国残联对接,解决了大量残疾人的问题。
沿着“一带一路”抱团走出去
天下浙商联合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振平:
如今很多省外浙商会长包括我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号召抱团“走出去”,市场协会和省外有关商会可以联合,将更多的市场与“一带一路”衔接起来。
第二,我们正计划做一个全国浙商系统,把全国浙商及各省外浙商市场老板集中起来,作为浙商相互之间沟通联络的系统,也会成为政府主管部门联系省外浙商的一个渠道和网络,积极沟通实现共赢发展。
要把各类服务延伸到省外
广西龙山东盟国际商贸城董事长吴永春:
我们浙商在全国各地有5000多个市场,我希望浙商本土的银行能把服务延伸到全国各地,延伸到浙商开拓发展的土地上支持市场开发。第二,浙江省委省政府非常支持浙商在外发展市场,希望我们的窗口包括服务贸易都可以延伸到外,帮助浙商更方便快捷地对接省外甚至海外市场。
省工商局局长冯水华寄语在外浙商:
继续当好创新发展、销售浙货、浙商回归的生力军
听了老总们的发言,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冯水华表示,过去一年,省外浙商市场在积极转型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主动通过各种路径、渠道、方法,参与到浙江的投资、建设、发展当中,对浙江经济稳增长起到巨大作用。
他强调,对于很多省外浙商面临的金融对接需求、市场寒冬的转型、销浙货激励机制建立、省外浙商市场的合法权益维护等问题,浙江省工商局、省有关部门,省市场联合会,省外浙商市场联合会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为省外市场创新路径与平台,为市场主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冯水华也表示,各浙商省外市场的老总要继续当好创新发展的生力军、销售浙货的生力军及浙商回归的生力军。
“坚持将创新融入品牌之路、标准化之路及融合发展之路上,通过省外市场销售浙货这一渠道,让省外消费者了解浙江制造、浙江品牌、浙江产品,进而有效带动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冯水华说。(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