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实体经济是这样被掏空的
日期:2016-11-04 20:02  点击:727

 

 

深圳老板的无奈与绝望

因为债务问题,这些天我一直在催促王老板还款。王还算是有教养的老板,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天天电话催促,每次都笑脸面对,从不显露半点不满。他是深圳的大老板,而我只是深圳一家公司的小小职员,身份和地位的落差并没有造成我们俩沟通的障碍,这得感谢他的大度和一直养成的小心翼翼。

每一个看似成功人士背后的凄苦并非其他人能懂。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创业的经验的王老板来说,这个曾经号称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深圳,已经让他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王老板是做实业的,主要的客户是国企和上市企业,这要是放到过去,这是非常好的业务。但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当下,这个过去看似很好的业务,却成了他的痛苦来源。

客户的回款越来越慢,账期越来越长,按照正常的财务算法,原来平均每单有36%的毛利,这是相当不错的行业和收益,但是现在客户的款回不来,账期从原来的一个月一结算,变成现在半年一结算,王老板自己大额垫资,倍感压力。

王老板的公司是生产型企业,有一个近300人的厂子,按照现在深圳的工资水平,加之他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员工待遇自然要好。现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五千多元,加上各种保险和公积金,他每个月要承担每个员工六千多元的成本。就人力成本这一项,他每个月的开支近200万元。外加厂房、电费、水费、税费和各种公关费用,每个月的开支超过300万元。这300万元的费用是不管刮风下雨都得支付的。

可问题是,产品生产出来了,也卖了,但货款却迟迟不得收回。他自己估算了一下,就今年上半年,他已经垫付了3000万元的货款。而且根据现在的形势,只有可能越垫越多。这样下去换了谁都受不了。

原本王老板认为只要自己坚持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好日子就会到的。而且政府不是说了吗?开启供给侧改革,让资金进入实业。

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日益紧张的资金链,让王老板自然而然想到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并不简单,当他去银行咨询贷款的时候,银行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房产吗?在当下的深圳,相对于房产而言,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项目本身根本算不了什么,就算你是乔布斯,拥有最好的手机产品,如果他在中国,依然是一毛钱也贷不到。王老板只好把自己住的房子抵押到银行,花了很长时间,终于贷到了八百万,这样才使得公司业务正常运转。

王老板跟我说,他累了。他说:自己为了这个国家的就业做贡献,但作为第三等公民的民营经济,负担最重的税负,解决最大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应有的地位,当下如果还要坚持做实业无非是找死。王老板还说,钱已经足够两辈子花了,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理想,去受无谓的罪,毕竟,当下已经不是一个有“梦”的时代。

看到现在做金融的人,甚至做高利贷的人都能潇洒的过日子。王老板选定了自己未来的两条出路:1、退出实业,把实业交给国家去做,自己也从事投机投资,做轻资产的买卖;2、变卖家产移民。王老板选择第二项的可能非常大,毕竟自己的孩子已经在美国留学。

不久的将来,深圳或许又会少一个踏踏实实做实业的老板,多一个炒房的炒客;或者中国又少了一个优秀的国民,西方多了一个消费的富翁。

王老板只是过去和现在千千万万在深圳苦苦拼搏的创业者中一员,他今日的选择不是孤立事件,无数个曾经满怀热情以实业造福社会的创业者选择抛弃实业,甚至抛弃中国。

 

关闭工厂买4套大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

“忙得焦头烂额,收入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一句话,早上岸早解脱。”唐老板在广东东莞某开灯饰厂。在一番醒悟后,唐老板在两年前将工厂关闭,在广州买了4套房。在唐老板眼里,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

唐老板位于东莞的灯饰厂最忙时员工有一百来人,灯饰订单多数是出口产品,忙碌时车间连续加班好几个月。后来,生产逐渐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没钱赚;二是员工工资一直在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

2014年下半年,唐老板果断关掉工厂,回到广州的家,动用了亲人的指标陆续买了4套大房子。“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唐老板说。

东莞很多企业主没有唐先生幸运。近日,东莞某纸类制品公司倒闭后,其累计拖欠工人工资、经济补偿金、海关关税、供应商货款共计4700余万元,当地法院拍卖其名下资产等方式已执行900余万元。

倒闭、欠薪、供应商货款追偿、资不抵债……最近几年,部分制造业企业老板陷入困境,而那些自认为“转型”成功的,都是退出企业转身投资房产的。“我辛辛苦苦做了十多年工厂,还不如买几套房子赚钱。”唐老板感叹:做企业赚钱后腰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也大,连觉都睡不好,而买房子躺着也能赚大钱。

企业7月新增贷款幅度大幅度萎缩,在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当中,远低于市场8000亿元左右的预期,同比少增1.01万亿元。企业贷款没有新增,反而减少了26亿元,环比骤减611亿元。企业新增贷款负值,这在历史上是第二次,上一次是2005年7月。而在4636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住房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整个新增贷款额,几乎全是房贷撑起。 甚至有一些制造企业拿到银行贷款后,根本没有进行实体投资,而是去炒房。

这是否已经说明实体经济到了危险边缘?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实体经济凋零,盈利、偿付能力都差,金融体系市场化决定了他们必然的选择。要么企业死掉了,要么自己主动关闭了企业,资金需求出现断崖式下跌,信心一旦崩塌,就算银行愿意贷,企业也再不愿意要。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5/06 07:49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