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入驻雄安新区的第一批建筑类央企,中国二十冶牢牢把握雄安新区发展机遇,积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科技引领,2019年收获雄安新区基础设施第一标——容东片区(AF)RDSG-2标段之后,举全集团之力组建“突击队”——BIM技术团队,充分发挥BIM技术运用优势,服务新区的高质量建设,全力争当新区参建企业排头兵。
组建“突击队”,为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障。中国二十冶工程设计研究院层层选拔组建了6人的BIM团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27岁。他们带着3组台式电脑、3台笔记本从五湖四海奔赴雄安,一头扎进了新区建设的最“前线”。
“我们团队是2019年8月2日成立的,成立两天后,我们6个人就赶到雄安报到了。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27岁,我年龄是最大的。”31岁的团队负责人王银武满怀骄傲地说,“别看我们队伍只有六个人,但是涵盖的人才特别齐全,有结构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动画制作、编程人员等。项目团队成立后,我们主要从三维图纸审核、碰撞检查、模型算量、可视化交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挖掘新的应用点,创造新的价值。”
“雄安新区汇集了全国最好的参建单位,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学习最新的BIM应用技术,为项目保进度、控质量、创实效是我们团队成立的目的之一;其次,我们还要争做‘雄安新区BIM技术应用标杆项目’把中国二十冶集团BIM技术招牌打响,并推广出去。希望能为雄安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团队的力量,同时能在这片热土挥发我们的才能。”
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打好助力雄安建设的硬仗。王银武回忆,当时BIM技术团队6个人刚到雄安工作,一方面要尽快熟悉雄安项目建设的情况,一方面还要尽快完成队伍的磨合,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这无形中就为接下来的任务增加了难度和挑战。“在团队成立初期,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要在1个月之内交付BIM4-1模型,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我们的6名队员一个月的时间连闯三道关卡,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用‘挑灯夜战、披星戴月’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面对挑战,王银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突破层层关隘,始终将各项工作做在了施工之前,为保证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在完成交付节点的同时,通过检测,统计出约80多项图纸问题,为后续深入工作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以“无私奉献”之举,书写无悔誓言。作为团队负责人的王银武, 2014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中国二十冶,期间完成了不同角色的转化,从现场技术管理员到BIM工程师再到雄安BIM团队的负责人。回看来时路,他的心中充满对领导和伙伴感恩,还有对家人和孩子的愧疚。
“在领导宣布我们雄安BIM团队成立的那一刻,我感觉特别荣幸,同时也感觉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在雄安工作的时间里,我们的领导和BIM团队的小伙伴,给予了我太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起解决了无数难题,冲破了无数关卡,那一个个挑灯夜战的无眠之夜见证了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成长。”王银武说。
去年离开上海来雄安时,王银武的孩子才刚刚出生5个月,在向妻子和孩子告别的那一刻,他从妻子眼里看到了满满的不舍。“想起孩子和爱人,心里总会涌起无数愧疚,我也希望能多陪孩子一点儿,也不想错过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和一点一滴的成长,但是,人生总要有取舍。当初妻子看到我的纠结时,坚定地对我说了一句话,她说‘孩子我来照顾,你放心去做好你的工作,希望孩子长大能看到雄安建设有你的身影’。也是因为这句话,为我后来的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BIM技术助力,二十冶在创奖之路行稳致远。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王银武带领的BIM团队从监理、设计到业主,从现场BIM应用到办公室研究,在小伙伴们的努力奋斗下, BIM的技术应用得到了雄安新区监理、业主及各方的称赞。整个团队通过不懈努力,不仅自主研究出了一套参数化市政建模,还成功打通了项目BIM平台、智慧工地平台与雄安建管平台的数据互通。未来继续深入细化各项BIM数据,确保各项数据精准、精确,及时传递、整合、交流数据信息,提高人与人、人与物的互联互通,让城市生活更健康、更和谐、更美好。
BIM技术的应用在中国二十冶承建的项目施工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项目管理节约了成本,创造了价值。先后荣获了第二届冶金建设行业BIM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冶集团2020年度BIM技术应用大赛民用工程奖、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第二届“市政杯”BIM应用技能大赛综合组二等奖、首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二等奖、河北省第二届建设工程“燕赵(建工)杯”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
中国二十冶胸怀“国之大者”,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中国二十冶BIM团队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着“雄安质量”,以实际行动同雄安新区万千建设者一起加油,一起给力,一起成就千年大计。
(文/张彬、王空明)